一篇文章让你弄懂分布式一致性协议 Paxos
- 2023-09-27 10:07:00
- xl-xueling
- 转贴:
- 开源中国
- 2198
一、Paxos 协议简介
Paxos 算法由 Leslie Lamport 在 1990 年提出,它是少数在工程实践中被证实的强一致性、高可用、去中心的分布式协议。Paxos 协议用于在多个副本之间在有限时间内对某个决议达成共识。Paxos 协议运行在允许消息重复、丢失、延迟或乱序,但没有拜占庭式错误的网络环境中,它利用 “大多数 (Majority) 机制” 保证了 2F+1 的容错能力,即 2F+1 个节点的系统最多允许 F 个节点同时出现故障。
拜占庭式错误释义:
一般地把出现故障但不会伪造信息的情况称为“非拜占庭错误”(Non-Byzantine Fault)或“故障错误”(Crash Fault);而伪造信息恶意响应的情况称为“拜占庭错误”(Byzantine Fault)。
1、核心概念
- Proposal:提案(提案 = 提案编号 acceptNumber + 提案值 acceptValue);
- Proposal Number:提案编号;
- Proposal Value:提案值;
2、参与角色
- Proposer(提案者):处理客户端请求,主动发起提案;
- Acceptor (投票者):被动接受提案消息,参与投票并返回投票结果给 Proposer 以及发送通知给 Learner;
- Learner(学习者):不参与投票过程,记录投票相关信息,并最终获得投票结果;
在实际的分布式业务场景中,一个服务器节点或进程可以同时扮演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角色,而且在分布式环境中往往同时存在多个 Proposer、多个 Acceptor 和多个 Learner。
3、基础逻辑
Paxos 算法是指一个或多个提案者针对某项业务提出提案,并发送提案给投票者,由投票者投票并最终达成共识的算法。
” 达成共识 “过程的特点:
- (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提案者参与;
- (2)、由多个投票者参与;
- (3)、可以发起一轮或多轮投票;
- (4)、最终的共识结果是一个值,且该值为提案者提出的其中某个值;
二、Basic Paxos
1、两个阶段
Basic Paxos 算法分为两个阶段:Prepare 阶段和 Accept 阶段。
(1). Prepare 阶段
该阶段又分为两个环节:
- a、Proposer 发起广播消息给集群中的 Acceptor 发送一个提案编号为 n 的 prepare 提案请求。
- b、Acceptor 收到提案编号为 n 的 prepare 提案请求,则进行以下判断: 如果该 Acceptor 之前接受的 prepare 请求编号都小于 n 或者之前没有接受过 prepare 请求,那么它会响应接受该编号为 n 的 prepare 请求并承诺不再接受编号小于 n 的 Accept 请求,Acceptor 向 Proposer 的响应数据包含三部分内容:接受编号 n 的提案状态信息,之前接受过的最大提案编号和相应提案值;如果该 Acceptor 之前接受过至少一个编号大于 n 的 prepare 请求,则会拒绝该次 prepare 请求。
通过以上 prepare 阶段处理流程可以知道:
- a、prepare 请求发送时只包含提案编号,不包含提案值;
- b、集群中的每个 Acceptor 会存储自己当前已接受的最大提案编号和提案值。
假设分布式环境中有一个 Proposer 和三个 Acceptor,且三个 Acceptor 都没有收到过 Prepare 请求,Prepare 阶段示意图如下:
假设分布式环境中有两个 Proposer 和三个 Acceptor,ProposerB 成功发送 prepare 请求,在发送 Accept 请求时出现故障宕机,只成功给 Acceptor1 发送了 accept 请求并得到响应。当前各个 Acceptor 的状态分别为: Acceptor1,同意了 ProposerB 发送的提案编号 2 的 Accept 请求,当前提案值为:orange; Acceptor2,接受了 ProposerB 发送的提案编号 2 的 Prepare 请求; Acceptor3,接受了 ProposerB 发送的提案编号 2 的 Prepare 请求; 此时 ProposerA 发起 Prepare 请求示意图如下:
流程说明:
- a、ProposerA 发起 prepare (1) 的请求,由于该编号小于提案编号 2,所以请求被拒绝;
- b、ProposerA 发起 prepare (3) 的请求,该编号大于编号 2,则被接受,Accetpor1 返回 Promised (3,2,'orange'),表示接受编号 3 的提案请求,并将之前接受过的最大编号提案和提案值返回。
- c、Acceptor2 和 Acceptor3 均返回 Promised (3),表示接受编号 3 的提案请求。
(2). Accept 阶段
如果 Proposer 接收到了超过半数节点的 Prepare 请求的响应数据,则发送 accept 广播消息给 Acceptor。如果 Proposer 在限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超过半数的 Prepare 请求响应数据,则会等待指定时间后再重新发起 Prepare 请求。
Proposer 发送的 accept 广播请求包含什么内容:
- a、accept 请求包含相应的提案号;
- b、accept 请求包含对应的提案值。如果 Proposer 接收到的 prepare 响应数据中包含 Acceptor 之前已同意的提案号和提案值,则选择最大提案号对应的提案值作为当前 accept 请求的提案值,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快的达成共识。而如果 prepare 返回数据中的提案值均为空,则自己生成一个提案值。
Acceptor 接收到 accept 消息后的处理流程如下:
- a、判断 accept 消息中的提案编号是否小于之前已同意的最大提案编号,如果小于则抛弃,否则同意该请求,并更新自己存储的提案编号和提案值。
- b、Acceptor 同意该提案后发送响应 accepted 消息给 Proposer,并同时发送 accepted 消息给 Learner。Learner 判断各个 Acceptor 的提案结果,如果提案结果已超过半数同意,则将结果同步给集群中的所有 Proposer、Acceptor 和所有 Learner 节点,并结束当前提案。 当 Acceptor 之前没有接受过 Prepare 请求时的响应流程图:
当 Acceptor 之前已存在接受过的 Prepare 和 Accept 请求时的响应流程图:
该示例中 prepare 请求返回数据中已经包含有之前的提案值(1,'apple')和(2,'banana'),Proposer 选择之前最大提案编号的提案值作为当前的提案值。
2、关于提案编号和提案值
- 提案编号
在 Paxos 算法中并不自己生成提案编号,提案编号是由外部定义并传入到 Paxos 算法中的。 我们可以根据使用场景按照自身业务需求,自定义提案编号的生成逻辑。提案编号只要符合是 “不断增加的数值型数值” 的条件即可。 比如: 在只有一个 Proposer 的环境中,可以使用自增 ID 或时间戳作为提案编号; 在两个 Proposer 的环境中,一个 Proposer 可以使用 1、3、5、7... 作为其编号,另一个 Proposer 可以使用 2、4、6、8... 作为其提案编号; 在多 Proposer 的环境中,可以为每个节点预分配固定 ServerId (ServerId 可为 1、2、3、4...),使用自增序号 + '.' + ServerId 或 timestamp + '.' + ServerId 的格式作为提案编号,比如:1.1、1.2、2.3、3.1、3.2 或 1693702932000.1、1693702932000.2、1693702932000.3; 每个 Proposer 在发起 Prepare 请求后如果没有得到超半数响应时,会更新自己的提案号,再重新发起新一轮的 Prepare 请求。
- 提案值
提案值的定义也完全是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定义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提案值可以是具体的数值、字符串或是 cmd 命令或运算函数等任何形式,比如在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数据的写入操作、修改操作和删除操作等作为提案值。
3、最终值的选择
Acceptor 每次同意新的提案值都会将消息同步给 Learner,Learner 根据各个 Acceptor 的反馈判断当前是否已超过半数同意,如果达成共识则发送广播消息给所有 Acceptor 和 Proposer 并结束提案。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Learner 可能由多个节点组成,每个 Learner 都需要 “学习” 到最新的投票结果。关于 Learner 的实现,Lamport 在其论文中给出了下面两种实现方式:
- (1)、选择一个 Learner 作为主节点用于接收投票结果(即 accepted 消息),其他 Learner 节点作为备份节点,Learner 主节点接收到数据后再同步给其他 Learner 节点。该方案缺点:会出现单点问题,如果这个主节点挂掉,则不能获取到投票结果。
- (2)、Acceptor 同意提案后,将投票结果同步给所有的 Learner 节点,每个 Learner 节点再将结果广播给其他的 Learner 节点,这样可以避免单点问题。不过由于这种方案涉及很多次的消息传递,所以效率要低于上述的方案。
三、活锁问题
1、什么是活锁?
“活锁” 指的是任务由于某些条件没有被满足,导致一直重复尝试,失败,然后再次尝试的过程。 活锁和死锁的区别在于,处于活锁的实体是在不断的改变状态,而处于死锁的实体表现为等待(阻塞);活锁有可能自行解开,而死锁不能。
2、为什么 Basic-Paxos 可能会出现活锁?
由于 Proposer 每次发起 prepare 请求都会更新编号,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每个 Proposer 在被拒绝时,增大自己的编号重新发起提案,然后每个 Proposer 在新的编号下不能达成共识,又重新增大编号再次发起提案,一直这样循环往复,就成了活锁。活锁现象就是指多个 Proposer 之间形成僵持,在某个时间段内循环发起 preapre 请求,进入 Accept 阶段但不能达成共识,然后再循环这一过程的现象。 活锁现象示例图:
3、活锁如何解决?
活锁会导致多个 Proposer 在某个时间段内一直不断地发起投票,但不能达成共识,造成较长时间不能获取到共识结果。活锁有可能自行解开,但该过程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并不确定,这与具体的业务场景实现逻辑、网络状况、提案重新发起时间间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解决活锁问题,有以下常见的方法: (1)、当 Proposer 接收到响应,发现支持它的 Acceptor 小于半数时,不立即更新编号发起重试,而是随机延迟一小段时间,来错开彼此的冲突。 (2)、可以设置一个 Proposer 的 Leader,集群全部由它来进行提案,等同于下文的 Multi-Paxos 算法。
四、Multi-Paxos
上文阐述了 Paxos 算法的基础运算流程,但我们发现存在两个问题:
- (1)、集群内所有 Proposer 都可以发起提案所以 Basic Paxos 算法有可能导致活锁现象的发生;
- (2)、每次发起提案都需要经过反复的 Prepare 和 Accept 流程,需要经过很多次的网络交互,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 考虑到以上两个问题,能不能在保障分布式一致性的前提下可以避免活锁情况的发生,以及尽可能减少达成共识过程中的网络交互,基于这种目的随即产生了 Multi-Paxos 算法。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多个 Proposer 的环境中最理想的达成共识的交互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这样一种情况:集群中的某个 Proposer 发送一次广播 prepare 请求并获得超半数响应,然后再发送一次广播 accept 请求,并获得超过半数的同意后即达成共识。但现实中多个 Proposer 很可能会互相交错的发送消息,彼此之间产生冲突,而且在不稳定的网络环境中消息发送可能会延迟或丢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再次发起提案,影响了执行效率。Multi-Paxos 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
Multi-Paxos 算法是为了在保障集群所有节点平等的前提下,依然有主次之分,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交互流程。 Multi-Paxos 算法是通过选举出一个 Proposer 主节点来规避上述问题,集群中的各个 Proposer 通过心跳包的形式定期监测集群中的 Proposer 主节点是否存在。当发现集群中主节点不存在时,便会向集群中的 Acceptors 发出申请表示自己想成为集群 Proposer 主节点。而当该请求得到了集群中的大多数节点的同意后随即该 Proposer 成为主节点。 集群中存在 Proposer 主节点时,集群内的提案只有主节点可以提出,其他 Proposer 不再发起提案,则避免了活锁问题。由于集群中只有一个节点可以发起提案,不存在冲突的可能,所以不必再发送 prepare 请求,而只需要发送 accept 请求即可,因此减少了协商网络交互次数。
五、Paxos 应用场景示例
上文对 Paxos 算法的处理流程就行了阐述,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以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的使用案例来阐述 Paxos 算法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使用。
场景描述:分布式数据库中假设包含 3 个节点,客户端访问时通过轮询或随机访问的方式请求到其中的某个节点,我们要通过 Paxos 算法保证分布式数据库的 3 个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 实际的分布式数据一致性流程更为复杂,我这里为了方便阐述将这个过程进行一些简化。
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每个节点都存储三份数据,一是事务日志数据,二是 DB 数据,三是事务日志执行位置。 事务日志表存储着数据库的操作日志记录,包括:写入 Put、修改 Update 和删除 Delete 等相关的操作日志,有些文章资料将事务日志表称为状态机其实是一个意思。 DB 数据表存储具体的业务数据。 事务日志执行位置用于记录当前节点执行到了哪一条操作记录;
整体设计思想:我们只要通过 Paxos 算法保证各个节点事务日志表数据一致就可以保证节点数据的一致性。
假设,当前各个节点的事务日志表和数据表均为空,现在客户端 1 对数据库发起写入操作请求:{'Op1','Put (a,'1')'},这里的 Op1 代表操作的 ID (为了简单起见,直接使用自增 ID 表示,该数值对应 Paxos 算法中的提案编号),Put (a,'1') 代表操作内容,对应 Paxos 中的提案值,假设该请求被随机分配到了 Server1 处理。
流程说明:
- 1、Server1 接受到 Put (a,'1') 请求,并不是直接写入数据表,而是首先通过 Paxos 算法判断集群节点是否达成写入共识;
- 2、当前三个节点的 OperateIndex 均为 0,事务日志表和数据表均为空,Server1 的 Proposer 首先向三个节点发起 Prepare (OperateIndex + 1),即 Prepare (1) 请求。
- 3、接收到过半数的 Prepare 请求反馈后,发送 Accept (1,'Put (a,'1')') 请求,并得到 Accepted 请求反馈,则此时三个节点达成共识,当前三个节点的事务日志表均为:{'Op1','Put (a,'1')'},数据表均为空。
- 4、达成共识后,Server1 执行写入操作并更新当前节点的 OperateIndex,此时 Server1 的 OperateIndex 为 1,其他节点仍为 0,Server1 的数据表为:a = 1,另外两个节点为空,三个节点的事务日志表相同,当前写入流程结束。
假设,此时 Server2 节点接收到 Put (b,'1') 的请求,处理流程如下:
- 1、Server2 接收到 Put (b,'1') 请求,由于当前 Server2 的 OperateIndex 仍为 0,则首先发起 Prepare (1) 的请求,
- 2、由于当前三个节点的 Acceptor 的提案编号均为 1,所以会拒绝 Server2 的 Prepare (1) 请求.
- 3、Server2 未能得到超过半数的 prepare 响应,则会查看当前事务日志表发现已存在 Op1 操作,则从当前节点的事务日志表中取出相应操作并执行,然后将当前节点 OperateIndex 修改为 1;
- 4、Server2 随即再次发起 Prepare (OperateIndex+1),即 Prepare (2) 的请求。
- 5、此时三个节点达成共识,并更新各自的事务日志表。
- 6、Server2 执行写入操作,此时 Server1 节点状态为 OperateIndex:1,数据表:a=1;Server2 节点状态为 OperateIndex:2, 数据表:a=1 和 b=1;Server3 的节点状态为 OperateIndex:0,数据表为空;三个节点的事务日志表相同,均为: {'Op1','Put (a,'1')'};{'Op2','Put (b,'1')'}。当前流程执行结束。
假设,此时 Server3 接收到 Get (a) 请求,处理流程如下:
- 1、Server3 接收到 Get (a) 请求,并不是直接查询数据表然后返回,而是要将当前节点的 OperateIndex 和事务日志表中的记录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有遗漏操作,则按照事务日志表的顺序执行遗漏操作后再返回。 由于 Get 请求并不涉及对数据的写入和修改,所以理论上不需要再次发起 Paxos 协商。
- 2、此时 Server1 节点的状态为 OperateIndex:1,数据表:a=1;Server2 的节点状态为 OperateIndex:2, 数据表:a=1 和 b=1;Server3 的节点状态为 OperateIndex:2,数据表为 a=1 和 b=1;三个节点的事务日志表相同,均为: {'Op1','Put (a,'1')'};{'Op2','Put (b,'1')'}。当前流程执行结束。
执行流程示意图如下:
随着数据的不断写入,事务日志表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可以通过快照的方式,将某个时间点之前的数据备份到磁盘(注意此处备份的是数据表数据,不是事务日志数据,这样宕机恢复时直接从快照点开始恢复,可以提高恢复效率,如果备份事务日志数据,宕机恢复时需要从第一条日志开始恢复,导致恢复时间会比较长),然后将事务日志表快照前的数据清除即可。
六、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1、投票过程为什么要遵循选择最大提案号的原则?
Paxos 投票虽然叫作 “投票”,但其实与我们现实中的 “投票” 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的运算过程中并不关心提案内容本身,而完全依据哪个提案号大就选择哪个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共识。
2、为什么 Proposer 每次发起 prepare 都要变更提案号?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也是为了达成共识。假设 ProposerA、ProposerB、ProposerC 分别同时发起了 prepare (1)、prepare (2)、prepare (3) 的提案,而此时 ProposerC 出现故障宕机,如果 ProposerA、ProposerB 在后续的每一轮投票中都不变更提案号,那永远都不可能达成共识。
3、为什么 Paxos 算法可以避免脑裂问题?
Paxos 算法可以避免分布式集群出现脑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分布式集群的脑裂问题。 脑裂是指集群出现了多个 Master 主节点,由于分布式集群的节点可能归属于不同的网络分区,如果网络分区之间出现网络故障,则会造成不同分区之间的节点不能互相通信。而此时采用传统的方案很容易在不同分区分别选出相应的主节点。这就造成了一个集群中出现了多个 Master 节点即为脑裂。 而 Paxos 算法是必须达到半数同意才能达成共识,这就意味着如果分区内的节点数量少于一半,则不可能选出主节点,从而避免了脑裂状况的发生。
七、开发、运维超实用工具推荐
接下来向大家推荐一款对日常开发和运维,极具有实用价值的好帮手 XL-LightHouse。
一键部署,一行代码接入,无需大数据相关研发运维经验就可以轻松实现海量数据实时统计,使用 XL-LightHouse 后:
- 再也不需要用 Flink、Spark、ClickHouse 或者基于 Redis 这种臃肿笨重的方案跑数了;
- 再也不需要疲于应付对个人价值提升没有多大益处的数据统计需求了,能够帮助您从琐碎反复的数据统计需求中抽身出来,从而专注于对个人提升、对企业发展更有价值的事情;
- 轻松帮您实现任意细粒度的监控指标,是您监控服务运行状况,排查各类业务数据波动、指标异常类问题的好帮手;
- 培养数据思维,辅助您将所从事的工作建立数据指标体系,量化工作产出,做专业严谨的职场人,创造更大的个人价值;
XL-LightHouse 简介
- XL-LightHouse 是针对互联网领域繁杂的流式数据统计需求而开发的一套集成了数据写入、数据运算、数据存储和数据可视化等一系列功能,支持超大数据量,支持超高并发的【通用型流式大数据统计平台】。
- XL-LightHouse 目前已涵盖了常见的流式数据统计场景,包括 count、sum、max、min、avg、distinct、topN/lastN 等多种运算,支持多维度计算,支持分钟级、小时级、天级多个时间粒度的统计,支持自定义统计周期的配置。
- XL-LightHouse 内置丰富的转化类函数、支持表达式解析,可以满足各种复杂的条件筛选和逻辑判断。
- XL-LightHouse 是一套功能完备的流式大数据统计领域的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它提供了比较友好和完善的可视化查询功能,并对外提供 API 查询接口,此外还包括数据指标管理、权限管理、统计限流等多种功能。
- XL-LightHouse 支持时序性数据的存储和查询。
联系人: | 北柠 |
---|---|
电话: | 17554229565 |
Email: | beining@chandao.com |